“有担当”让群众更有“安全感”
担当就是责任,一个领导干部好不好,很重要的一条是看有没有责任感,有没有担当精神。领导干部是党执政为民的骨干,肩上责任重大,担当义不容辞,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!(2014年11月18日,《人民日报》)
在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,“担当”这个词语经常可见,成了总书记反复推崇并身体力行的一种领导行为,他反复强调“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”。有了责任感,才会想方设法做好工作。责任在心,才会从内在产生干好的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。才会去认真思考,努力学习,和其他同志团结协作,不断完善工作方式方法,不断创新思路,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克服动脑子解决。而不是应付了事,能拖就拖,能推则推。
只有责任感强了,才会严格自律。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,将群众的安危、冷暖视为义不容辞,在各方面给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作好表率,会将手中的权力尽最大限度的用在发展一方经济,为群众谋利益,求发展上,会在群众以及党和政府为自己提供的这一广阔舞台上大展身手。而不是想着坐在这个领导位置上摆官架、树威严,甚至用在为自己捞好处、谋私利上。
现在条件越来越好,少数领导干部的责任感确有弱化的倾向。有的怯于任事,不敢担当,因循守旧,在其位不谋其政,任其职不负其责,在岗位不在状态;有的则自以为是,独断专行,盲目蛮干,不愿依章办事,不懂客观规律,不屑群众意见。这些情况都非常危险,有悖于党的宗旨和公务员职业的基本要求,务必深刻反思、坚决纠正。
责任感源自于爱,没有爱就没有责任感。爱得越深沉,责任感越强烈。对领导干部来说,这种爱就是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。只有对人民有真感情,深刻体认到自己的工作对于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,才会对事业、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。当对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,对百姓的难事深有体谅,则他们的安危冷暖才会时刻记挂在心,才会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。(文/孙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