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除官场“圈子文化”重在建立刚性制度
在一个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的时代,有人形容说,“圈子有多远,你才能走多远”。然而,如果在官场中也明目张胆地经营圈子,进而衍生出“圈子文化”,则蛊惑了世道人心、污染了政治生态。正因此,“广西、四川、江苏、河北存官场‘圈子文化’”,第二轮中央巡视组的情况通报,迅速引爆了网络舆论。(人民网评论《用雷霆手段破除官场“圈子文化”》,11月5日)
官场“圈子文化”,说简单也简单,无非是一些人“抱成一团”;说复杂也复杂,能够进入某个圈子的人大多背靠“权利”这把魔剑,亦或着为了“权利”而来。官场上的“志同为圈”的人,无非是为了自己仕途,官、商中“道和为圈”的人,无非是为了金钱。但无论哪一种,都是妄想靠着几分“熟人”薄面,在说话办事时图个方便,甚至是钻法律漏洞,进而干违法的事。大家相互称兄道弟,互相吹捧,这中间到底有几分真情,实在让人很难说。但有一点却很肯定,一旦有了麻烦,就会相互包庇,相互帮衬。而一旦出了问题,整个“团队”鱼死网破。就如同中央曾经多次打击的“大老虎”一样,“犯事儿”的永远不可能只有一个,总是“拔出萝卜带出泥”。
官场“圈子”本身不可怕,可怕的是,这些“圈子”在暗中到底有没有干违法的事情,又或者侵害了群众多少利益。而要追查这些种种可能,可谓困难阻阻。
随着群众的路线的深入开展和中央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强,确实让某些“圈子”的人露出了马脚,甚至“全军覆没”。但“圈子文化”运动却并没有停止。比如,在近日查处的案件中,原鹰潭团市委书记徐楷因涉嫌违纪,被撤销其江西省政协委员资格。经调查核实,徐楷涉嫌年龄造假、入团志愿书造假、违规任用等问题。细细想来,档案造假这么大个事情,不可能是徐楷一人就能完成得了,其中有哪些人参与,又有多少人从中获利,还真需要有关部门好好调查调查,不能只停留于“撤销其江西省政协委员资格”这个层面上。
“圈子文化”带来的消极影响到底怎么破除?健全刚性制度是关键。制度不是没有,但要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,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。一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来保证制度真正落实和执行;二是培育尊重制度的良好氛围,消除“潜规则、搞变通”思想,把制度的理念渗透到干部的行为准则、思想观念中;三是完善持久的制度跟踪监督体制,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,落实监督人员,避免执行制度时紧时松、虎头蛇尾或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等现象,做到执行制度始终如一。(文/贺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