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当理性看待公考热
与往年相比,2015年国考的这场“大战”似乎有点不同。在2.2万人招录计划创历史新高、降低招录门槛的前提下,报名人数却比不上去年同期。另一边,受八项规定、反腐风暴等政策影响,公务员隐性福利减少,一些地方的公务员陆续辞职,引发关注。难道公务员不再吃香了?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发现,本次国考中,“求稳大军”未见明显缩水,公考热暂时还很难降温。(11月1日 凤凰网)
一方面是公考大军的热情依旧,另一方面是一些地方公务员的陆续辞职,今年公务员的形势可谓是冰火两重天。虽然公考热余温尚存,但就总的趋势而言,降温势头已趋于明显,随着基层公务员的现实生活愈来愈多地被社会所了解和认识,大量基层公务员的吐槽也从侧面折射出其面临的围城困境。
对广大的考碗族而言,虽然公考的受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压力,但却很难说是一件好事,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公务员职业“含金量”的降低。这些年来,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,在一些人眼中,公务员似乎都拿着稳定的高工资,赚着不菲的“灰色收入”,过着“一杯茶,一包烟”式的清闲日子,基于这些认识,社会往往对公务员群体都有着先入为主的误解,在很多问题上,都更愿意站在其对立面来看待,却忽略了该群体本身的实际。就公考而言,社会舆论往往将公考热作为一种不理性的就业取向进行渲染,片面地和国外进行比较,认为很多大学生都是一窝蜂奔着升官发财的目的盲目参加考试,认为公考热会导致社会精英人才的浪费,而很少分析其背后深层次原因,这显然是缺乏思考的。首先,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,学而仕则优的传统思想观念早就深入人心,年轻人想要从政,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无可厚非的,而参加公考也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,将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更大舞台。其次,中国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,社会贫富差距两级分化日益严重,出生于困难家庭的人大多数既没有本钱做生意,也很难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社会认可。而公考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平台,给予了他们更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,因此能够吸引到众多有志者的竞相角逐。再次,公考热并未造成精英的人才的浪费。公务员的基本待遇有目共睹,对真正的专业性精英人才并没有太大吸引力。而部分综合型精英人才被吸纳到公务员队伍后,则将更有利于优化干部结构,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。
因此,将公考热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热度范围内,是更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的,对于公考热,我们还需理性地去看待。(文/半杯醉)